满分作文的“骚话公式”,30秒学会,写作文就像抄答案

满分作文的“骚话公式”,30秒学会,写作文就像抄答案

本手,妙手,俗手,我只想吃碗抄手

移用,借用,化用,呜呜呜是我没用

以上是不是你看到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心感受?

可偏偏有些大佬看到题目,随手一写就是满分作文!

大佬是怎么以二倍速姿势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逻辑的神作文?

期中考快到了,我连夜从满分作文里给你扒出了这七个作文高分套路,涵盖开头到结尾。

学会后,考场写作文就像抄答案!

套路一:名句+联系+观点替换关键词

适用于开头,亮出观点

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伫飞云之楫。而人之进步,国之发展,正如运海乘流,跨越汪洋。唯有以志作垂天之羽,以创为飞云之楫,择心之所向,创时代新机,方可远赴星河,开启未来。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志作垂天之羽,创为飞云之楫》

#解析

引用名句开篇,利用比喻将名句与作文的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最后以自己的观点替换名句中的关键词,既富有文采,又能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地提出观点。

想要写出一个既富有文采,又观点突出的开头,不妨使用“名句+联系+观点替换关键词”的方式去改写。例如在写“创新与传承”主题时: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而人生路漫漫,有花繁柳密处,亦会有风狂雨急时。唯有以创新之力拨开枝桠,以传承之源立定脚跟,方能行至柳暗花明处,笑看穿林打叶雨。

套路二:反问句+观点

适用于写人物事例,论证观点

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背诵作本手,何来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极高造诣,我们又如何能体味到她转蓬万里,情系中华?没有成千上万次地假设与实验作本手,何来袁隆平爷爷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先锋地位,我们又何时才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本”乃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础。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

#解析

句子围绕“夯实基础”为主题,使用反问句串联起叶嘉莹和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感染力,又强化了论证的观点。

结合人物事例论证某个观点时,可以采用“反问句+观点”的形式,比如在写“家国情怀”时:没有“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的坚定信念,何来于敏先生隐姓埋名数十年,终成“氢弹之父”的艰难探索,又怎会有今日蓬勃发展的中国核事业?没有“心怀家国,志在苍穹”的伟大志向,何来南仁东先生艰苦奋斗二十载,终成“天眼之父”的坎坷前行,又怎会有“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

套路三:将抽象事物具象化

适用于描写抽象事物

一勺豆面、一张薄脆,鸡蛋与饼皮融合,酱料悄悄浸入其中,这是津城充满烟火气息的幸福味道。烟火气从一个个锅中升腾,它来自一片热土、一个小家,来自每一位满怀热爱的人。丝缕烟火,点滴光亮,它们汇聚在一起就可以抵御万难。

——2022天津卷《人间烟火源不尽,点点光亮暖万疆》

#解析

选择天津的特色小吃“煎饼果子”进行具体描画,将“烟火气”具象化为食物的香味和锅中热气,既具有画面感,又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当需要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描写时,可以采用“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的方式。例如当描写“乡愁”主题时:身在他乡,总有一些画面令人动容,一轮皎洁的异乡月,一场落叶缤纷的秋,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乡愁。

套路四:名言+观点

适用于过渡,承上启下

诚如叶圣陶所言:“艺术的事情大多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许多成功的创作都离不开前朝的参考和借鉴。

——2022全国甲卷《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解析

对于议论文而言,观点与观点之间需要自然合理的过渡,才能使论证更有逻辑和条理。此处先是引用叶圣陶的名言,承接开头对于模仿和独创的理解,紧接着加入对名言的解释,引出下文的论证例子。

在文章需要过渡时,可以使用“名言+观点”的形式进行过渡,例如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论述时:诚如孔明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纵观古今风流人物,广博的才华向来离不开远大而坚定的志向。

套路五:相同句式+古诗词+观点

适用于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回首往事,是他们告诉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敢于跨越,才能有所成就。

……

慎思今朝,是他们告诉我“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要敢于跨越,才能实现心中理想。

……

展望未来,我会告诉他们“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要敢于跨越,才能一展宏图大志。

……

——2022全国乙卷《秉承跨越之精神,铸就未来新辉煌》

#解析

“往事”“今朝”“未来”句式相同,排列有序,既能够起到衔接上下、使全文结构严谨的作用,也能够摆出观点、反复点题。引用古诗词突出文采

当进行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或者是段首点明观点时,可以使用“相同句式+古诗词+观点”的形式。例如在写“自强”主题时:忆往昔,是无数先辈身体力行“愿平东海,身沉不改”,启后人心怀壮志,意志坚定。

看今朝,有优秀儿女以行呼告“莫耽行乐,蹉跎岁月”,望今人抵抗诱惑,惜时奋斗。

望未来,是时代和世界谆谆教诲“终日乾乾,与时俱行”,告世人须以创新为灯,砥砺前行。

套路六:比喻句亮观点+条件关系对偶句

适用于论证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大旱之际,每一个“小我”都是甘霖,都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磅礴伟力!“小我”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大我”才能成就一片光明;“小我”负起坚实的责任,“大我”才能拥有宽广的陆地。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志作垂天之羽,创为飞云之楫》

#解析

使用比喻论证,将“小我”比喻为甘霖,点出了“小我”之于“大我”的重要性,并引用古诗词增添文采对偶句和条件关系关联词“才能”,强化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小我成就大我”的观点。

当需要论证两件事物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比喻句亮观点+条件关系对偶句”的形式。例如在论证“家与国”关系时:在国家这幢高楼里,每一个家都是块块砖石,层层垒起,才能筑就风摇不动,雨淋不腐的宏伟。“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家庭有了爱国向上的家风,国家方有栋梁之才;“家是小国,国是万家”,千户万户都走出黑暗,国家才能蒸蒸日上,走向光明。

套路七:对偶句+总结

适用于结尾,收束全文

我们应深刻理解:模仿与借鉴让我们披荆斩浪,看到鸥翔鱼游的天。而创新独立让我们独立自强、自成一派,奔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经历借鉴与模仿,创新显得更有意义。

——2022全国甲卷《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解析

分别点明模仿与创新各自的意义,对偶句和“鸥翔鱼游”等化用自古文的词语提升了文采,转折词构成了观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顺势总结观点,再度点题。

当我们要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收束总结时,可以使用“对偶句+总结”的形式将观点联系起来,并再度点题。例如在写“文化的雅俗之辩”主题时:我们欣赏阳春白雪,因其让我们得以窥见礼节的庄严与文明的璀璨。我们亦喜爱山歌村笛,因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群体的凝聚。看待文化,应当做到雅俗共赏,方能古韵新妍,薪火绵延。

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是写作文可不能“马了=会了”,得多加练习,融会贯通,才能在考场上一笔成神噢!

走前记得点赞转发,把这篇“高分密码”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要摘抄更多作文素材,马上搜索【纸条】下载APP

时事、人物、句子素材以及各种学霸学习方法,应有尽有✧(≖ ◡ ≖✿)

作文也有“美颜相机”,想写烂都难

不出意外,《素材3》卖爆了

红了当然要炒cp,百里挑一后

选了人气超强的《满分作文书》来相配

逆袭党们一定要追 ‍♂️

里面多的是 学霸美文+宝藏干货

“丑文”终于有得救,想写烂都很难

快戳下面图片,带宝贝回家

编辑于 2022-11-01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