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篇——当代管理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极度动荡的过程中,国际政治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美国管理学家和管理史学家丹尼尔·雷恩(Daniel A. Wren,1932~)指出,80年代开始,管理思想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从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组织的内部管理则从强调人的阶段、强调组织的阶段发展到强调方法的阶段。

一、战略管理理论

  • 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1918~2002),被誉为“战略管理之父”。1972年他在《战略管理概念》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安索夫提出了PEST分析框架和安索夫矩阵。
  • 肯尼斯·里士满·安德鲁斯(Kenneth Richmond Andrews,1916~2005),他是SWOT分析法的创始人,对企业的战略要素真正地进行了全面的细分,把公司战略提升为管理咨询业的一个专业领域。
  • 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Jr. 1918~2007),他提出了“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的论断。钱德勒还将管理协调比喻为“看得见的手”,并强调了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 布鲁斯·杜林·亨德森(Bruce Doolin Henderson,1915~1992),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提出了波士顿矩阵、经验曲线和三四规则矩阵。
  • 迈克尔·尤金·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1947~),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他提出了五力模型、价值链和钻石模型。
  •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43~),被誉为“战略先生”、“日本战略之父”。他提出了四种新的战略方法,并提出了战略发展的四个面向。他还首创了“战略三角”(即战略3C)的概念,从日本国内与国际两个角度对战略三角进行研究,强调成功战略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制定任何经营战略时,都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即公司自身(Corporation)、公司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ion)。
  • 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两人在1990年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从此核心竞争力开始为大众所接受。
  •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39~),1998年他与别人合作出版了《战略历程》一书,把战略理论划分为十个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 金伟灿(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两人提出了蓝海战略,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摆脱竞争对手,并将市场中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两人合著了《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衡量体系》一书,第一次详细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本质是通过以战略为管理核心实现组织整体协同,从而提升战略执行力的管理体系,包括战略地图和狭义的平衡计分卡。

二、营销管理理论

  •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31~),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重新定义了营销管理的概念,提出了四种营销战略与多种营销战术。他提出了重视顾客观念导向、全方位营销、水平营销、4C原理等营销创新的手段。
  •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1939~),被誉为“定位之父”。特劳特在1969年《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定位”这一概念,后来在1972年《定位时代》一文中开创了定位理论,具体包括消费者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市场定位、广告定位等。

三、组织文化理论

  • 埃德加·亨利·沙因(Edgar Hengry Schein,1928~),发明了“组织文化”一词,提出了睡莲模型和职业锚理论。
  • 特伦斯·迪尔(Terrence E. Deal)和阿伦·肯尼迪(Allan A. Kennedy),两人共同创作了《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分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类型等,并总结了一套识别、管理、塑造和革新企业文化的经验,使得该书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经典之作。
  • 吉尔特·亨德里克·霍夫斯泰德(Geert Hendrik Hofstede,1928~),提出了测量组织文化的六个维度,为企业管理者在创造文化和适应文化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方式。
  • 威廉·大内(William G. Ouchi,1943~),他在《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提出Z理论,指出了美日管理间的主要差异,对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如何解决跨国公司文化冲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质量管理理论

  •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1900~1993),被誉为“现代质量管理之父”。他提出了PDCA循环,即戴明环,包括了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新/老QC 7 Tools)。
  • 约瑟夫·摩西·朱兰(Joseph Moses Juran,1904~2008),提出了被尊为“朱兰三部曲”的质量管理模式,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他还提出了质量成本和质量环的概念,并最早把帕累托原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
  • 阿曼德·费根堡姆(Armand Vallin Feigenbaum,1920~),被誉为“全面质量控制之父”。他主张用系统或者说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过程中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要求在产品形成的早期就建立质量,而不是在既成事实后再做质量的检验和控制。

五、知识管理理论

  •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35~),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他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他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六、流程再造理论

  • 迈克尔·马丁·哈默(Michael Martin Hammer,1948~2008)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1942~),两人合著了《企业再造》一书,指出流程再造是一种企业活动,内容为从根本重新而彻底地去分析与设计企业程序,并管理相关的企业变革,以追求绩效,并使企业达到戏剧性的成长。企业再造的重点在于选定对企业经营极为重要的几项企业程序加以重新规划,以求其提高营运之效果。目的在为了对于成本、品质、对外服务和时效上达到重大改进。

七、创新理论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他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集中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为新技术开拓 市场等方面。代表作为《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克里斯滕森的理论透露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不创新,必然灭亡。

附: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索引

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篇——索引


上述理论相关的图片如下,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PES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
波士顿矩阵
经验曲线
三四规则
五力模型
价值链模型
钻石模型
蓝海战略
战略地图
平衡计分卡
睡莲模型
PDCA模型
QC 7 Tools
SECI模型

编辑于 2020-03-03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