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小禾电影
从少尉变逃兵、从文青变战争杀手,豆瓣9.6,网友:连反省都这么帅气

从少尉变逃兵、从文青变战争杀手,豆瓣9.6,网友:连反省都这么帅气

1941年,柏林,德国侵略苏联前夕。五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在小酒馆做最后的道别。

威尔汉姆弗里德汉姆即将奔赴前线,夏莉要做战地护士,维克多将继承父亲的裁缝铺,而格里塔的梦想是当明星。

在欢快的摇滚乐中,5个好朋友约定:圣诞节,柏林见。此刻,他们完全相信希特勒的承诺:半年内就能打完仗。

圣诞节到了,战争远远没有结束。

苏联红军的坚强抵抗,德军在前线的失利,战事越来越超出德国人的预料,他们不仅在东部节节败退,西部,同盟国也频频失守。

4年后,德国投降,年轻人没有忘记约定,赶回柏林。然而,5个人只来了3个,昔日热闹的小酒馆早已破败荒废、积满灰尘。

“你活下来真好。”威尔汉姆举起酒杯,“敬弗里德汉姆和格里塔。”

2013年,德国拍摄了一部二战题材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把我们带回那个渐渐被历史洪流淹没而又不能被忘记的年代。

希特勒鼓吹的狂热的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极端敌视,造成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以及入侵苏联。影片跨度1941-1945年,覆盖了德国对苏战争始末。

一提到战争,总让人热血沸腾,无论是美国战争片的英雄主义,还是中国不少抗战片“手撕鬼子”,总让人产生战争是一场好玩的游戏的错觉,而忽略了战争的严酷。

《我们的父辈》是站在一个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战败国角度拍摄的影片,这决定了,它所描述的战争不是游戏,不是娱乐,而是这个群体面对“不堪”过往时,如何反思,如何尽力还原历史。因此,它不得不保持冷静克制,既要避免廉价的煽情,又要远离逃避责任式的控诉。

影片以主人公威尔汉姆的旁白进行讲述,背景穿插了历史纪录片的回放,在战争场景上尽力保持逼真。而威尔汉姆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在现实中的原型在影片完成摄制时仍然健在,使这部片子浸润了真人真事视角。同时,影片也没有回避细腻情感的刻画。

威尔汉姆原型

也许这会引来同情战败国的质疑,然而,站在一部电影角度去审视,它无疑是谨慎、良苦用心的。更何况,在某岛国至今未对二战任何承认之下,它更彰显了勇气。

据说,为了尽量保证剧集的真实性,令参加二战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信服,编剧科蒂兹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战争幸存者,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拍摄取景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仅后期剪辑就长达一年。

与一般战争片的恢弘不同,这部剧更倾向于展现个体。5个年轻人,人生刚开始,怀揣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却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如身陷巨大的漩涡,想要抗争,却任由命运被撕扯至稀烂。

片名以“我们的父辈”意在表明,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本国上一代人身上,意在给子孙后代以警醒:如果幻想靠发动战争来谋求幸福,那将万劫不复。

能够直面错误,连网友都说,“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这部剧自2013年首播以来,《明镜周刊》称之为“德国电视剧的转折点”。德国《图片报》对本剧的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苦难,比20世纪里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要深重。

IMDB评分8.5,在中国,《我们的父辈》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德剧9.6分,让人忍不住一刷再刷。

壹 | 夏莉

夏莉是那种一眼就能被人看穿的个性。以一等成绩拿到护士资格的夏莉,初到医院,满怀热情,立志为第三帝国服务。

她激昂的说:我们代表了德国女性同胞们,引来鄙夷。

前线医院是充斥战争痛苦的地方。手术台上,面对汩汩流血伤员的哀嚎,她惶然失措,弄掉手术刀,被赶出手术室,沦为打杂人员。她这才明白,战争并不止是凯旋。

然而,比这更痛苦的,莫过于出卖带来的煎熬。

犹太医生莉莉安帮夏莉重返手术室,却被她举报,从此,她内心挣扎愧疚,怀疑国家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是否人道。

“我杀了一个女人”,每当想到这一点,她会点燃一根烟,试图让自己平静。最后,为了找到苏联护士而错过撤退,夏莉一直在赎罪。

信仰破灭后,听到威尔汉姆的死讯,爱情也跟着破灭了。战争让一个年轻女人经历了最深的绝望,她变得复杂、冷漠。


贰 | 格里塔

她可能是不受欢迎的主角,但是她拥有的才华使她在那个年代,即便所有的美梦变成了泡影,也曾经在战争中抚慰受伤的灵魂。

为了给维克多办签证,她出卖肉体,沦为党卫军官的泄欲工具,也没能拯救爱人。

她勇敢的想成为“玛琳·黛德丽”那样的歌唱家。她对梦想的热望远远超过了对战争的关注,一直刻意和战争保持距离,但还是被扔在了战场上,在战地医院见到了最为惨烈的一幕。

她骄傲又过于单纯,与狼共枕,最终被狼伤害,至死保持着她固有的骄傲。

有几个镜头,她身着红裙,以美妙的歌喉,吟唱那首《我小小的心脏》,有如冬日里一抹暖阳,是影片灰暗底色里唯一的亮色。

坑害她的党卫军,一个虚伪、冷酷的人,竟然摇身一变,在战后继续担任要职,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叁 | 维克多

犹太人维克多,父亲是有名的裁缝,他原本要继承父亲的裁缝店。

他的父母一天比一天焦灼,随着美国使馆停办签证,生存的希望越发渺茫。这时,格里塔给他弄来了护照,但没有让他躲过鹰爪,他被发配至奥斯威辛集中营。

在即将抵达集中营的火车上,他还相信纳粹是让他去做工,在波兰姑娘的帮助下,他成功跳车,开始了流亡,意外的成为波兰游击队的一员。

纵然从头到尾受迫害,维克多保持纯良。他穿越被白雪般蒲公英覆盖的草原,营救了一大批犹太同胞,也暴露了犹太人身份。

犹太人的地位很尴尬,德国不要他,波兰游击队知道他是德国人收留了他,反而因他是犹太人而赶走了他。

维克多,是最不可能活下来的人,却活了下来。


肆 | 威尔汉姆

威尔汉姆,国防军灰猎犬连少尉,父亲的骄傲,最后却变成了逃兵。

他最初对纳粹鼓吹的一套坚信不移。作为军人,他期待枪对枪、阵地对阵地式的公平斗争,所以奉命杀战俘,他犹豫。

党卫军对犹太小姑娘的枪杀,让威尔汉姆震惊,他第一次提出:如果我们错了,上帝就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他手下的新兵,很多连军队的礼仪还没有学会,还没有真正的上战场就挂了。

他趴在战壕上想:怎样才能带着自己的兵去打一场明知没有人能生还的战役?战争的最终胜利如苍蝇一般,我们为它们献上身躯肉体。

上级让他夺取电报亭,他崩溃大哭:为了半条街,我的人得送命。

威尔汉姆关注的是人,怜恤的是下属,而不是元首用侵略来的土地犒赏士兵的空头支票。

当队员接连牺牲后,威尔汉姆再也没有战斗下去的动力。他选择了远离战场,在湖边休养生息,却被当作逃兵抓回审判。从此,那个英勇决断的军官变成了沉默颓废的士兵。

在战争面前,他和夏莉的爱情微不足道,于是选择了逃避和克制。在一场举国之力投入的战争面前,个人是没有选择的。


| 弗里德汉姆

弗里德汉姆是本片着墨最多的人物。他是一个喜欢读兰波和荣格的文艺青年,一个理想主义者。

“战争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战前,在大家都对元首置信不疑时,他如此质疑。

在开往前线的卡车上,在夜晚休憩的篝火旁,在冒死夺取电报站的前夜,在被苏军猛烈炮火攻击的一刻,这个认知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弗里德汉姆最初对战争漠不关心,经常和战友打舌战,显得另类、孤独。

但是,一旦涉入了战争,他就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避免要被卷入进去,直到献祭最后一滴血。

当哥哥奉命枪毙战俘,他开始反感战争。

当保安队长枪杀犹太小女孩,他对战争的厌恶达到了极点。


夜晚,苏军飞机在头顶盘旋,他故意扬起头抽烟,引来了炸弹,遭到指挥官痛打。

五个人中,他第一个清醒的看到了战争的邪恶,然而没有亲历战争,没有经历失去,就体会不到真正的残酷。以至于战友被骗进地雷阵,肉身在轰隆一声后变成刺鼻的白色浓烟时,他完全被击垮了。

随后他性情大变,探雷部队没到,他建议用俄罗斯农民趟雷。

他越来越像杀人机器,对战俘一枪爆头,上膛、开枪,一气呵成;利索的推掉绞刑架上的游击队员脚下的踩板。

他认为既然无力改变,就干脆释放罪恶,最重要的是:他们杀你之前,你先下手,就这样。

这场战争于他,自始至终看不到意义,他说,只有战争结束了才会停止杀人,而这些士兵就是屠宰场,是牲畜。

弗里德汉姆受伤返家,所有人嘲笑他打仗失败,父亲冷漠的看着归来的小儿子,他只说了一句:子弹离心脏只有一厘米。

他又一次返回战场,这次他心灰意冷,带着必死的心,逃离现实世界。直到用自己的死,让12岁的新兵投降保命,终于向命运交付了他的使命。战争把人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最终他还是呈现了最好的一面。

这就是战争,没人能选择,没人能抗争,直到变成战争”苍蝇“的献祭。


(以上内容为作者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 2019-08-01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