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显示技术

3D显示技术

近年来随着一些民用产品的发展,3D显示技术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这是知乎第10篇文章,我们就来介绍下目前主流的3D显示技术。

1、立体显示

立体显示最早由C.Wheatstone于1838年提出。这类显示器是基于立体视觉,观察者的左眼和右眼接收不同的视角,这些视角由观察者佩戴的立体设备分隔开。两个不同的图像被整合成一个单一的三维图像。

立体显示主要有三种类型:立体影片(anaglyph),液晶快门(liquid crystal shutter),偏振镜片(polarization glass),如下图所示。

立体影片通常是把影像分成两种颜色,两种颜色互补,通常是红色和青色,如下图所示。用户佩戴的眼镜左右镜片分别对应红色和青色的滤片,通过左右眼叠合得到3D效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很低的成本(片源解析成红色和青色的成本低,眼镜的滤片成本低)就可以获得3D效果,缺点也很明显,影像的色彩细节通过滤片后对丢失,而且两个滤片也会导致左右眼看到的影像亮度不一致,严重的会导致出现画面闪烁。

液晶快门系统,也叫主动快门系统。把左眼的图像发送到左眼,同时眼镜会遮挡右眼图像;然后眼镜遮挡左眼,把右眼的图像发送到右眼。这个过程以一定的频率进行,通过人的视觉处理感知到3D影像。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可以消除crosstalk,并且显示全光谱影像。Samsung,Sony, Panasonic,Philips,XpanD 3D都有推出相应的设备。但是这种设备要求影像要有比较高的刷新率,并且眼镜硬件比较昂贵,而且需要做到影像显示和眼镜开关时钟要同步。

偏振3D系统,通过把偏振影像分别通过偏振眼镜投入到人的左右眼形成立体影像。该方案市场占有率最高,基本上影院以及高端家庭影院都采用该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如下所示,该显示系统采用两个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偏振片以及分光镜来实现,可以提供全彩显示,也不需要和眼镜同步,成本不高。

以上传统的3D显示技术,不能提供自然的视差图像,需要佩戴眼镜,消费者经常抱怨头晕、眼睛疼、佩戴不舒服等问题。并且戴眼镜之后的立体效果也没有做到非常自然。

2、积分成像技术

积分成像是Lippmann在1908年提出来的,这种技术不需要用户佩戴眼镜之类的外设就可以自动获得3D影像体验,它可以提供全彩自动视差,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吸引了一大票科研工作者和3D显示厂商。

积分成像如下所示,包含两个过程:获取(pickup or acquisition)和显示(display or reconstruction)。在获取过程中,3D的物体发射光线,通过micro lens array构建图像,每个lens都从自身的位置对3D物体进行采样,所有光线信息通过MLA之后被CCD或者CMOS相机接收。每个lens所成的2D像叫做元像(elemental image),CMOS相机会记录所有元像。记录这种图像的相机,也叫做光场相机,lytro进行了消费级市场的尝试,主打先拍照后对焦,无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8年后黯然离场。在显示过程中,记录的2D元像通过2D显示器显示,每一个元像倍投射到相应的lens上,所有光线通过MLA之后形成3D图像。积分成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3D可视角度小,且分辨率不够高,像质景深受限。

3、头戴显示

HMD(Head Mounted Display)已经广泛应用于VR和AR中,HMD的光学包含两部分,couple-in和couple-out。couple-in用来把micro display的图像放大,couple-out用来把放大的虚像导入观察者的眼睛。在有限的空间内要布局光学元件,并且要保证佩戴和观感,目前来看波导方案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分为几何波导和衍射波导,不论是几何波导或衍射波导,其制作工艺都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几何波导的视角难以拓展,因此国际大厂纷纷转战衍射波导,目前衍射波导的smear以及色差问题短期内难以克服。

4、体光场显示

体光场显示有Luzy和Dupuis在1912年提出,用户无需佩戴眼镜,并且可以提供更大的视角。这种显示技术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实中的物体,通常分为静态显示和面扫描显示,在军事和医疗中较为常用。

静态体显示,在“关闭”模式下,构成显示体的活动元素是透明的,但是在“开启”状态下,这些活动元素会发光,并且在显示体内出现相应的图案。静态体显示,通常使用激光照明。

面扫描体显示使用快速移动的显示表面来照明,显示的图案依赖于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角度,通过帧率刷新,把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2D图像组合起来,就可以在360度范围看到立体图案。其典型的实现方式如下所示,把在不同的角度投影3D物体不同的表面2D图像,用户在水平方向360可以观看到物体的3D影像。

5、全息显示

全息最早由Gabor在1948年通过波前重建实现。全息图可以重建物体,且重建出来的物体在深度信息上不会和人体感知产生冲突,这是因为全系显示能够提供所有四中视觉机制:双目视差,运动视差,accommodation 和 convergence。研究人员在积极寻求全系材料,希望这种材料上可以对高分辨率的全息图实现毫秒级别的刷新率。现在相机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动态的3D内容记录为数字全系图。然而对于大尺寸和大视角的全息图,信息量太大,处理过程太耗时,难以做到大规模量产。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用多个深度相机分别从多个角度拍摄,降低信息量和分辨率,然后借助计算机生成物体的点云图,来进行后续处理。

3D显示技术如今还远远难以满足用户的体验要求,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更多的反而是图形图像处理方面的限制了,光学设计本身已经没有多少限制了。

编辑于 2019-08-05 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