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浏览器
为什么 Vivaldi 是最好用的桌面浏览器

为什么 Vivaldi 是最好用的桌面浏览器

字数: 2 万

写在前面

我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chromium 内核的新 edge 还没有正式推出, 网上充斥着对 chrome 的无脑追捧以及对其它 chromium 套壳浏览器的无脑贬低, 所以这不是一篇单纯的安利文章, 这篇文章的目标实际上有以下几点:

  1. 为 chromium 套壳浏览器正名
  2. 讽刺 chrome 无脑粉
  3. 安利 vivaldi 的各种优点

在知乎上发了这篇文章之后, 有人觉得我前面写得太长, 那你们也可以理解为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怼 G 粉, 吹 Vivaldi 只是顺便.

世界上最好用的桌面浏览器

作为一个喜欢折腾的人, 在折腾过几十种浏览器之后, 我还是认为 vivaldi 是目前电脑端最好用的浏览器. 我不做 web 开发, 就从用户角度来谈.

我一开始会聊一下用户们对于 vivaldi 等套壳浏览器常见的误解和偏见, 然后正面谈谈 vivaldi 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才开始列举 vivaldi 的各种优点.

由于使用了相同的内核, 而且 chrome 的用户基数最大, 所以我不可避免地要拿 vivaldi 和 chrome 做一些对比, 当然也会跟 firefox opera 等特殊产品做一点对比, 我内心严重偏向 vivaldi, 但还是会尽量做到全面公平.

(slant 上 chrome 与 vivaldi 的对比)

预防针

虽然只写了个开头, 但是根据经验, 我大概猜得到一篇吹 vivaldi 的文章下面会出现怎样的评论, 所以我在本文最开头就来提前聊一下这些对于 vivaldi 以及其它套壳浏览器的误解与偏见.

套壳浏览器都是流氓

这就是对套壳浏览器的典型偏见了.

我知道, 在相当多国内 Chrome 用户眼里, 那些使用国产流氓套壳浏览器的人都是未被 google 圣光洗礼的蛮夷群体. 可是盲目死守 chrome、一提起套壳浏览器就只想得到那几个国产流氓, 这不也是不愿意接触新事物的表现吗?

选择什么当然是个人的自由, 但是说得刺耳一点, 如果使用浏览器非要有个鄙视链的话(当然, 我知道这无聊透顶), 那 chrome 今天只能排在鄙视链的中间位置, 在向下鄙视国产流氓的时候, 上面还有其它鄙视者.

基于 chromium 的套壳浏览器并不是只有那几个国产流氓浏览器, 还有 vivaldi, cent(百分), twinkstar(星愿), modori, brave, new edge, yandex, SRWare Iron, Comodo Dragon, whitehat aviator 等等, 「套壳浏览器」不能和「国产流氓」划等号, 即使在国产产品当中, 360 极速也是不流氓的.

虽然不敢自称专家, 但至少世界上绝大多数桌面浏览器我都去认真使用和比较了, 而多数盲目鄙视套壳的人根本不愿意尝试一下.

为什么要用基于 chromium 的套壳浏览器? 为什么我不直接用 chrome ?

其实我很诧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不通这个逻辑.

vivaldi 确实使用了 chromium 内核, 这是事实, 但是根据这个「事实」, 并不能从逻辑上推导出「chrome 比 vivaldi 更好用」这种「结论」.

首先, 这些套壳浏览器, 到底是在给谁套壳? 其实是给 chromium 套壳.

而 chrome 也是在 chromium 的基础上支持了一些商业收费插件, 做了一点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 chrome 其实也可以看成是 chromium 的一个套壳浏览器. 全球绝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 chrome 而非 chromium, 很多 Linux 用户都要费劲去安装 chrome, 还不是为了这个附加的「壳」?

使用 chrome, 本质上依然是在使用一个套壳浏览器, 如果对 google 没有什么极端信仰, 并且其它公司的套壳浏览器的壳真的做得比 chrome 这个壳更好的话, 去使用它不仅不可耻, 反而很理智.

而 vivaldi 之所以在众多套壳浏览器中被我认定是最好用的, 就是因为这个「壳」套得实在是太好了, 至于好在哪里, 后面会详细说. 但如果要一句话总结的话也很简单: chrome 在功能上是 vivaldi 的子集.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别急, 往下看.

chrome 的各种扩展太好用惹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样使用所有扩展.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样使用所有扩展.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样使用所有扩展.

基于 chromium 的套壳浏览器也都可以使用这些扩展, 部分套壳浏览器无法使用少数几个扩展, 比如 360 极速已经自带了对新标签页的定制功能, 所以控制新标签页的扩展在 360 极速上就无法使用. yandex 既可以安装 chromium 的扩展, 也可以安装 opera 的扩展, 但是 opera 并没有什么独占的杀手级超优秀扩展, 毕竟开发者们的心思全在 chrome 和 firefox 上, 所以 yandex 对 opera 扩展的支持我个人觉得是白做了.

一个扩展不应该在 chrome 上能正常使用到了 vivaldi 上就失灵的, 除非这个扩展只认浏览器的名字(UA).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 chrome 呢? 因为 vivaldi 这个套壳浏览器的「壳」提供的功能实在是太棒了.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看下一条.

你自带的这些功能, 在 chrome 里多折腾一下也可以做到鸭 !

不好意思, 做不到哦.

这一条是重点!

既然是套壳浏览器, 那么这个「壳」到底提供一些什么功能, 就很考验设计者的思路了.

如果产品团队只是把 adblock 这种已经很完善的扩展做成 built-in (opera 就是这么做的, brave 其实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性质不一样), 那这个 feature 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因为别人只要自己安装一个 adblock 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 在设计套壳浏览器自带的功能时, 应该只考虑以下 3 类:

1. 靠扩展或用户脚本的接口和权限绝对无法实现, 需要对内核做出修改才能实现的功能

2. 靠扩展或用户脚本可以实现, 但是做起来比较困难或麻烦, 导致没有哪个开发者愿意去做的功能

3. 有人做出了扩展或用户脚本来实现, 但是实现得不好并且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功能

比如 vivaldi 对 UI 的高定制性靠三方扩展是做不到的; 又比如鼠标手势, 虽然鼠标手势类扩展很多, 但是由扩展提供的鼠标手势并不是全局生效的. 如果一个套壳浏览器自带了全局鼠标手势, 不管大小好歹算个优势.

如果一个套壳浏览器提供的都是这种无法依赖扩展实现的功能, 而这些功能又对用户有用, 那这个套壳浏览器在功能性上就是超过 chrome 的, 因为人无我有, 人有我也有.

vivaldi 如果是个好产品, 市场份额怎么这么低? 难道用户都傻?

vivaldi 在桌面端的份额只有 0.02% (作为对照, chromium 也是 0.02%, 而 chrome 是 63.04%).

份额低是客观事实, 关键是从这个事实中要得出什么结论.

在任何领域, 一个产品是否能占领市场受很多因素影响, 产品本身的好坏不能说不重要, 但远不是全部. 更何况, 浏览器这个市场是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 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信息充分开放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 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是经过充分比较才选择一个产品, 他们实际上是在互联网巨头们的生态圈内, 享用起了巨头早已摆在他们嘴边的产品.

当然, 背后没有巨头的支持也可以算做一个劣势, 但这里只是想说, 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并不能直接说明一个产品的好坏, 毕竟 chromium 也才 0.02%, 差不多只有 IE 的 400 分之一, 难道 IE 比 chromium 强很多?

chrome 最大的问题是有墙

根本不是墙不墙的问题, 「不用翻墙就能使用全部功能」仅仅是各种套壳浏览器比起 Chrome 的众多优势中最不值一提的一个.

我喜欢 chrome 那样简洁的界面, vivaldi 太花里胡哨

如果在网上看了一些 vivaldi 的截图, 或者简单尝试一下 vivaldi, 很容易觉得这个浏览器主打的是花哨的界面, 但是 vivaldi 在界面上真正主打的不是「花哨」, 而是「可定制性」.

我自己就喜欢极简的界面, 下面是用 chrome 和 vivaldi 打开同一个网页的对比图:

看着这两张图, 摸着良心说, vivaldi 是不是要简洁得多?

绝大多数浏览器都会有两条既难看又没什么用的标签栏和地址栏, 只有 vivaldi 能提供这种外观上的极致简洁.

(firefox 即使在 57 版本之后也不是不可以隐藏, 只是麻烦一点, 方法见这个链接)

看到这个图你可能已经沉不住气了: 没有标签栏和地址栏的浏览器是怎样使用的? 但是先别着急, 后面会介绍到为什么标签栏是鸡肋, 为什么地址栏不需要常驻, 以及我在 vivaldi 中怎么高效管理大量的标签页. 实事求是地说, 我的使用习惯远比用光标在标签栏和地址栏点击要高效.

vivaldi 的功能太复杂, 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功能

选择工具的时候讲究的是功能覆盖, 如果一个软件提供了 99 个对我没用的功能, 但是它独家提供了 1 个对我至关重要的功能, 那我不可能不用它.

早些年的国内产品有点什么功能恨不得全部列在界面上, 而功能更多的 vivaldi 却可以轻易地设置成极简界面, 对你没用的功能根本不会干扰到你.

而且实际上, 即使是 chrome 提供的功能, 大多数人也根本没有全部用到, 比如下图中 chrome 自带的几个截图命令, 还有 chrome://flags 里的众多功能, 大多数人都没用到, 我也没见有谁因为这种原因弃用 chrome 啊.

chrome 的同步功能太好用惹

(不得不说, 百分浏览器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聪明, 因为直接使用 google 账号登录)

首先, 之所以要在浏览器上登录一个帐号,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同步 设置/书签/历史/扩展/密码 等东西, 从达到的结果上来说, 每个浏览器倒也没有什么不同(除了连扩展设置都能同步的猎豹浏览器), 关键在于, 你要把这些信息交给哪家公司来帮你保管.

比如, 两个 360 浏览器(安全和极速)也可以通过登录 360 帐号来同步, 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登录一个 360 帐号让他们来保管和同步自己的信息, 因为 360 这家公司在隐私方面并不是那么令大家信任.

从众多浏览器的隐私政策上看, vivaldi 的隐私政策干净得令人难以置信, 没有掺杂暗坑. 相比之下, google 的隐私政策还是有那么一点霸道, 也就是: 虽然我们不会泄漏你的信息, 但是会用这些信息来改善对你的广告服务.

从技术上来说, vivaldi 同步的所有数据使用端到端加密, 在同步时会使用一个与帐号密码不同的加密口令来做本地加密, 在另一台设备上第一次同步解密的时候也需要这个加密口令, 所以 vivaldi 服务器上存储的是加密的信息, 并且加密口令是由用户自己保管, 这实际上相当于用一种更方便的方式达到了 firefox 那种强制二步验证的效果. 很多云服务都是既保管加密的数据又保管你的秘钥, 这样根本防不住 FBI 查水表.

另外, vivaldi 甚至允许用户手动清空服务器上的用户数据.

所以, 尽管用哪家公司的服务都能达到多端同步的效果, 但是从隐私政策和技术上, vivaldi 是比较值得信任的, 并且在个人心目中比 google 更令人有安全感.

在登录了 google 帐号的 chrome 浏览器中使用 google 全家桶可以免去很多登录

并没有.

假设你今天第一次使用 chrome, 在用 google 帐号登录之后, 打开 gmail/youtube 等需要 google 帐号登录的页面, 可以免去手动输入密码. 是不是很方便鸭?

那换成其它浏览器会怎样呢?

以 vivaldi 为例, 如果你今天第一次使用 vivaldi, 在用 vivaldi 帐号登录之后, 打开 google 首页登录一下 google 帐号并记录密码, 从今以后, 打开任何需要 google 帐号登录的页面, 也不需要再手动输入密码.

只要 vivaldi 同步了这个 google 帐号, 即使将来改用其它设备, 即使遇到一个之前没用过的用 google 帐号做三方登录的网站, 也不需要再手动输入密码.

浏览器是一个会长期使用的东西,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chrome 的这个特性只能在第一次使用的那一天帮我节省十几秒, 实在没办法把它当成一个值得一说的优势.

Chrome 自带全网页翻译功能, 别的套壳浏览器没有

首先, 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Yandex 就内置了翻译功能, 有一些国内浏览器也偷偷内置了它, 新 edge 现在也内置了微软自家的翻译产品.

在其它套壳浏览器中, 实在想要获得这个功能也很简单, 只需要安装一个 google translate 扩展就行了, 而且用起来并没有比内置的麻烦.

其实 chrome 的这个功能的本体就是 Google 翻译, 其它基于 chromium 的套壳浏览器之所以没有内置这个功能, 那是他们没有 Google 公司的授权. chromium 是一个开源项目, 而 Google 翻译不是.

我挺想吐槽一下这个鸡肋功能.

以我的外语水平来说, 内置的翻译功能基本就是累赘, 我顶多偶尔查下生僻单词. 即使别人需要一个机翻工具, google 的翻译也是真的不怎么样. 我不太清楚翻译其他语种有哪些更好的替代品, 但至少英译汉 google 做得是真差. 我随便举个例子, 「all ears」, 微软翻译能准确地翻译出「洗耳恭听」这个意思, 而 google 给出的翻译是 「全耳」.

人生太短, 并且重要的时刻稍纵即逝, 我们没空等 google 的翻译模型慢慢训练, 人为优化过的翻译工具不香?

很多油猴脚本的选中翻译效果比 google 翻译强多了, 在偶尔需要查询选中生僻词的时候, 既有音标, 又有释意, 还有例句, 而我用 google translate 来查单个词汇, 除了一个释意之外什么都没有. 实际上要查生僻词的话, 用 Collins 之类的专业英英词典比这堆机器学习翻译工具强多了, 网上已经有这些词典现成的油猴脚本.

虽然我不能干涉别人什么, 但我还是建议不要用全网页翻译, 查查难句和生僻词就够了, 如果你说不够, 那你还上什么外文网站? 全网页翻译是真的极其不通顺, 看起来比原文还费劲. 我试用 yandex 的时候还经常用到这个功能, 因为 yandex 的各种官方页面全是俄语, 我一个词都看不懂. 自从我不用 yandex 了, 这个翻译功能我一次都没再用过. 我也不知道那些很依赖这个功能的人到底是什么情况, 难道经常都在逛一些完全看不懂的小语种网站?

好吧, 扯远了. 总之, 在 vivaldi 中想要 chrome 自带的那种全网页翻译效果的话, 只需要安装一个 google translate 扩展就行了, 但更好的选择是微软的翻译扩展.

浏览器能用就行, 我不想折腾

是否折腾跟选择哪个浏览器没有必然联系, 即使一个产品提供了再高的可定制性, 用户也有不折腾的自由.

但是考虑到不同用户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特殊需求, 以及一些特殊国情, 越是不想折腾的人, 越应该使用自带功能大而全的套壳浏览器.

用了一段时间 vivaldi, 最后还是回到了 chrome

这种言论很常见, 并且原因基本都是较早版本的 vivaldi 某项功能缺失或者 bug, 建议先试试最新版的 vivaldi , 可能会有改观.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同时使用多个浏览器, 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回到 chrome 的理由, vivaldi 没有 google 那么庞大的基业, 也许在将来某一天会凉凉, 但在那之前我可以先爽几年.

我在 chrome 里有很多东西不想迁移

我并不鼓励任何人从 chrome 迁移到 vivaldi (当然, 这个迁移过程既不难也不费时), 因为我不能替他人做选择.

但我在这里主要想说的是, 可能有人会觉得数据迁移麻烦, 所以没有迁移意愿, 但这并不意味着 chrome 作为一个产品比 vivaldi 更优秀, 特别是在理念上.

我是开发者, 必须用 chrome

拿现在使用了 chromium 内核的新 edge 来说, 它的开发者工具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增了一些方便的功能的, 并且其内核版本比 chrome 还新, 假如这个开发者还用着 windows, 不知道为什么非得选 chrome? 遇到上峰要求兼容 IE 的时候, 你真的能说出我就是不做?

说得好, 我选择 chrome

虽然不太喜欢这种毫无逻辑找认同的言论, 但选择什么毕竟是别人的自由. 即使一个人对 google 有超出理性的信仰, 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在一个产品已经统治了市场的情况下, 一个新产品即使比老产品有一些优势, 如果这种优势不是压倒性的, 大多数人也不会有动力去更换, 这是很正常的规律.

我并不指望安利很多人, 但是人们应该对 vivaldi 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vivaldi 的缺点

把缺点放在优点前面说, 能接受缺点的话再往下看优点吧.

早期的版本有一些 bug

从较早版本开始使用 vivaldi 的人应该都有体会, 早期的版本有一些小 bug, 比如触摸板有时候会无法使用, 偶尔会崩溃.

到了今年下半年, 这些小问题基本都修掉了, 我用的时候没有再遇到什么 bug.

任何 chrome 以外的竞品都会被 google 打压

这是所有 chrome 以外的浏览器都面临的问题, 这当然不是 vivaldi 本身的锅, 但这个问题毕竟存在, 可以算做一个劣势拿出来讲.

国内用户不会感受到, 但 google 在 gmail youtube 等网页上制裁过 firefox, edge, brave, 以及 vivaldi. 其中 brave 已经动了 google 的广告蛋糕, 制裁行为完全在意料之中.

制裁的方式呢, 要么使自己的网页在这些浏览器上无法正常使用, 要么弹出一个提示, 亲切地建议用户下载 chrome.

为什么他们非要让用户用 Chrome 呢? 如果人们使用其它浏览器而非 chrome, 那 google 就只能收集到用户使用 google 旗下的网页的数据, 而如果人们使用了登录了 google 帐号的 chrome, google 就可以收集到用户全部的上网记录.

google,收集这些数据目的是什么呢, 表面上的说法是「为了更好地给您提供服务」, 实际上无非是为了更精准地提供广告.

我自己没有在 firefox 以外的浏览器上遇到这些窘境, 但是很难说 google 将来哪一天又会开始搞这种小动作. 也许在将来某一天, 人们又会突然发现 gmail youtube 等网站无法在 chrome 之外的浏览器里正常使用, 真到了那个时候我应该也会被迫临时开一下 chrome, 但我不会为了这种极端特殊时期把 chrome 作为主力浏览器, 因为这会牺牲我平时的体验, 就像下暴雨的时候我也许会穿一下雨靴, 但平时不可能天天穿雨靴.

内核版本没有 chrome 新

在写本文的时候, vivaldi 和 chrome 的内核版本分别为:

vivaldi: 84.0.4147.108

chrome: 84.0.4147.125

虽然版本稍微落后一点点, 不过 vivaldi 的内核版本已经算是很新的了, 对非开发者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毕竟, 即使某名字不可说的自主国产浏览器还在使用很老很老的内核, 我在试用这种远古内核浏览器的时候也没感受到用起来有什么区别.

vivaldi 的优点

终于要开始介绍 vivaldi 的一些优点了, 也就是 vivaldi 的「壳」所提供的功能(以及一些功能之外的东西), 下面这些功能多数都无法靠扩展完整地实现, 有一部分功能理论上能用扩展完全实现, 但是现有的扩展实现得都不太好, 套壳浏览器的存在必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界面高度可定制性

重要的事情先强调三遍:

界面可定制性高不等于花里胡哨!

界面可定制性高不等于花里胡哨!

界面可定制性高不等于花里胡哨!

当然, 要花里胡哨也是可以的:

但我一般还是喜欢设置成这样的极简界面:

我没有发现其它任何浏览器可以做到像 vivaldi 这么简洁, 哪怕是 modori 也不行, 57 版本之前的 firefox 也许可以, 但远没有 vivaldi 这么容易.

这里有必要先把因果关系给澄清一下: 并不是因为 vivaldi 有隐藏标签栏和地址栏的功能, 所以我开始削足适履刻意不使用它们; 相反, 正因为我以前就觉得这两个东西很鸡肋, 所以才选择了可以隐藏它们的 vivaldi.

即使在以前我把 chrome 或 firefox 当主力的时候, 我也基本不会用光标去点击标签/地址/扩展图标.

先说说地址栏吧. 现代浏览器里的地址栏, 看似简单, 实则集成了很多功能: 它可以输入地址, 可以选择地址的打开标签, 可以直接进行搜索, 可以显示搜索建议, 可以过滤历史记录...

但是! 不管地址栏再怎么有用, 我根本不需要它一直显示在那里. 因为真到了要使用地址栏的时候, 我简简单单按个快捷键就可以直接聚焦到地址栏, 常见的主流浏览器一般是 ctrl l, ctrl k, ctrl e 三个快捷键, 用途有些微区别, 不再赘述.

在 vivaldi 中, 真到了要使用地址栏的时候, 我左手一按快捷键, 就可以聚焦到一个临时的悬浮地址栏上:

之后正常地使用地址栏就好了, 这个悬浮地址栏用完就会自动消失, 并且我用快捷键聚焦比用光标去点击要方便得多, 而且 Vivaldi 还有快捷命令面板来代替地址栏(见下一节), 所以我没什么理由让整个地址栏永久显示在那里.

然后是地址栏右边的扩展图标. adblock 这种扩展的图标上会显示数字, 但那个数字显然没有查看的价值; check plus for gmail 我只是看中它的提示功能, 我一收到邮件提示就会跳转到 gmail 网页去进行操作; 有一些扩展需要极其频繁地激活, 比如以前我在 chrome 中高频使用的 steward, 这种扩展我会给它分配一个顺手的快捷键, 也不会去用光标点击它. 所以这些扩展图标我也不需要一直显示.

这就是我隐藏整个地址栏的理由. 接下来是标签栏, 为什么我说标签栏没用, 以及我怎么管理几十上百个打开的标签, 下面马上会讲到.

万能的快捷命令(quick command)

快捷命令面板的存在是我隐藏标签栏的第一个理由.

在 vivaldi 中, 按下 f2, 可以打开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 我把这个的快捷键改成了 M-x.

快捷命令面板可以做很多事情, 包括:

  • 搜索当前打开的标签
  • 打开已关闭标签
  • 搜索书签
  • 新建 markdown 笔记
  • 直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 搜索历史记录
  • 搜索 vivaldi 提供的所有浏览器命令!
  • 简单的计算器

可以说有了这个全局的 quick command, 很多扩展都可以不用去折腾了.

要在大量标签页中快速跳转, 但是标签栏太挤, 根本无法用光标点选, 怎么办? 呼出命令面板, 既可以手动选择, 也可以输入关键字过滤. 这是我管理大量标签的第一个简单途径, 后面还有别的手段.

不知道浏览器的某个功能在哪找? 不知道某个命令的快捷键是什么? 直接在命令面板里面输入名称就行了.

要打开书签和历史记录里的内容? 直接呼出打开命令面板, 输入网址或名称的关键字来筛选.

想用 Google 搜索某个关键字? 呼出命令面板, 输入要搜索的内容就行了.

什么叫不折腾? 这才叫不折腾.

和 vivaldi 的快捷命令类似的扩展是 steward, steward 功能很多, 但是 steward 用起来没有 vivaldi 原生的快捷命令面板这种统一感和流畅感, ui 也没有这么美观. 实际上在我用 chrome 的最后一段时间里, 已经完全用 surfingkeys 的 t 快捷键来代替 steward 了.

天下第一的多标签页管理 !!!

打开几十个标签页时, chromium 系的浏览器的标签栏会缩成一团; firefox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选择了固定标签长度, 然后产生一个极长的标签栏, 需要靠左右滚动来查看所有的标签页, 还是很不方便.

这两种标签栏, 在打开的页面很多时, 都形同残废. 多标签管理是一个顽疾, 多数浏览器只能依靠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扩展来解决.

抛开具体的某个浏览器或某个扩展, 我曾经希望拥有的多标签管理功能是这样的:

  1. 一个能快速呼出的搜索框, 在这里可以通过输入地址和标题关键字来过滤标签页.
  2. 可以使用快捷键在当前打开的标签页里精准又简单地跳转.
  3. 一个既能快速呼出也能常驻的标签列表, 这个列表的 context menu 功能要全, 既可以自动根据域名建立标签组, 也可以手动分组, 并且这个列表最好以侧边栏的形式存在.
  4. 快速休眠所有标签页, 或者某一组标签页, 减少资源占用.

不借助任何扩展, 这 4 点 vivaldi 全部做到了. 只有第 2 点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所以还需要靠 surfingkeys 来补充. 如果用上了 vivaldi, one tab 和 Aerys 这类扩展可以彻底丢掉了, toby 如果不需要同步多个 session 的话也可以丢掉了.

chrome 和 firefox 即使加上所有扩展, 也无法达到 vivaldi 在无扩展状态下的多标签管理体验, 百分浏览器比它们俩多一个原生的下拉标签列表, 但是没有进一步的功能, 还不如使用 Aerys.

可视化的标签循环模式

要使用快捷键在当前打开的标签中跳转, 做得最好的是 surfingkeys 这个扩展的 T (大写) 快捷键, 但 vivaldi 本身的快捷键我有时候也会用, 比如在扩展失灵的 chrome:// 页面里.

几乎所有浏览器都可以按 ctrl + tab ctrl + shift + tab 在当前打开的标签页中切换, 但是这种切换往往不够灵活, 只能按照页面在标签栏上的排列顺序来切换.

而 vivaldi 增强了这个快捷键, 按下 ctrl + tab 的时候, 既可以设定成按照标签的顺序来切换, 也可以按照最近使用的顺序来切换. (firefox 也可以, Chrome 不靠扩展无法做到)

firefox 在使用 ctrl + tab 来切换页面时会显示每个页面的缩略图:

vivaldi 也提供了这种视图, 不过在标签页太多时, 这种视图看起来也很费力, 所以 vivaldi 还提供了另一种由列表和缩略图构成的视图, 有点类似于 vscode 中按下 ctrl+tab 时产生的效果, 只不过旁边多了个缩略图: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中的列出的标签是按照每个标签在标签栏中的顺序排列的, 也可以输入关键字过滤, 而 vivaldi 的 ctrl+tab 可以设置成在最近使用的标签中切换, 又有缩略图预览. 只要不是重度用户, 光靠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和 ctrl + tab 两个功能就完全可以丢掉标签栏了, 而 vivaldi 的标签管理功能还不止这样.

标签侧边栏

标签侧边栏, 是我在 chrome 中一直都想要的功能. 书签侧边栏扩展挺不错的, 但是标签侧边栏一直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实现, 唯一实现了这个功能的扩展长这样:

有标签侧侧边栏了, 可以搜索过滤, 甚至可以给标签分组, 但是这个扩展必须新建一个窗口来显示侧边栏, 实在是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 vivaldi 自带的标签侧边栏就很好用了:

除了 UI 上列出来的功能之外, vivaldi 的标签侧边栏还可以通过拖动标签来方便地新建标签组, 比在拥挤的标签栏上拖动要方便.

我给侧边栏设置了顺手的快捷键, 以便快速呼出与隐藏. 前面已经有了标签循环和快捷命令面板, 现在又加上了标签侧边栏, 管理几十个标签已经相当方便, 这还是没加上 surfingkeys 扩展的状态. 即使没有彻底解决多标签管理问题, 但至少标签栏到了这里已经彻底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标签组功能

标签组对重度用户来说是一个方便的功能.

chrome 现在也有标签组功能了, 可以在 chrome://flags 页面里启用, Chrome 的标签组现阶段非常简陋, 仅仅是在本来就拥挤的标签栏上加了几个彩色的 separator 图标而已, 而且标签组的创建删除移进移出等一系列操作都极不方便, 再加上 toby 扩展的存在, chrome 的这个标签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卵用, 非常令人失望. 这种设计的出发逻辑就不太合理, 再做下去也很难有改进空间.

而 vivaldi 的标签组不仅在 UI 上做得很用心(在标签栏上彻底聚合, 可预览缩略图), 而且与 vivaldi 自带的其它功能结合后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两种标签组聚合方式

vivaldi 可以创建标签组, 创建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手动将某几个标签拖成一组(就像在手机上给 app 分组一样), 也可以自动把域名相同的标签聚合到同一组.

当同一个网站有多个标签被打开时, 在其中任何一个标签上右键, 选择按照域名分组, 就可以把这个网站的所有标签聚合到同一组.

按照域名自动分组时, 不需要动用光标, 呼出快捷命令, 调用新建标签组命令就行了, 如果使用它的频率真的较高, 也可以为这个命令绑定快捷键.

标签组平铺视图

加入标签组的多个标签可以平铺显示, 效果如下:


这个功能有什么用呢, 比如在用网页 gmail 给人回信的时候, 可以把对方的信件或者参考资料跟回信编辑框平铺显示, 或者把两个需要左右对照的页面平铺显示.

如果你没有多个显示器, 系统本身的分屏功能是难以应付三个以上页面的. 而使用标签组平铺功能就可以自动平铺多个网页, 无需把标签拖到新窗口再借助窗口管理器来做这件事.

休眠标签

vivaldi 可以一次性休眠所有标签, 也可以休眠某个标签组, 这样可以降低内存占用. 在标签栏和侧边栏都可以进行这个操作.

有了休眠标签功能, 有了域名自动分组, 有了整齐排列的标签侧边栏, 完全可以彻底抛弃 one tab 这种鸡肋扩展.

标签功能与侧边栏的集成

如果要对标签进行手动分组, 不可避免地要用一下光标来拖动, 这个时候, 去拥挤的标签栏拖动标签显然是不方便的, 好在 vivaldi 的标签侧边栏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在标签侧边栏中把一个标签拖到另一个标签上, 就可以创建一个标签组.

标签组的其它所有操作(按照域名自动分组, 平铺, 休眠标签组等等)也都可以在标签侧边栏中完成, 整体感非常强, 三方 side bar 做不到这么方便.

多台设备同步会话

vivaldi 可以极其方便地可以访问其它设备上处于打开状态的标签页, 如果你在公司或者实验室里打开了一堆标签但是没来得及看完, 回去之后可以直接继续浏览它们, 不需要假借书签或者历史记录.

firefox 在这方面做得就更好了, 不仅可以访问其它设备上打开的标签, 还可以把当前浏览的标签直接发送到指定的设备上.

换成 chrome 的话, 在同样的场景下, 就只能去 history 和 recent 记录里面找这些标签了.

这个功能无法靠不提供独立同步服务的扩展来实现, 因为扩展保存的数据如果靠 chrome 本身来同步的话, 有大小和频率的限制. 并且, vivaldi 原生的标签同步已经这么方便, 除非是超重度用户, 否则完全没有必要使用 toby.

会话保存功能

vivaldi 自带会话功能, 可以保存当前打开的标签, 不必再去折腾 Freezetab 或是 toby 等扩展.

标签栏的细节

我自己的标签栏平时是隐藏的, 因为我觉得标签栏是个很鸡肋的东西, 但 vivaldi 的标签栏毕竟还是有一些匠心在里面的, 姑且介绍一下.

鼠标滚轮滚动切换标签

当光标停留在标签栏上的时候, 可以直接使用鼠标滚轮来切换标签. 可以理解为用鼠标滚轮上下来实现 ctrl + tabctrl + shift + tab.

触摸板手势

类似上一条, 当光标停留在标签栏上的时候, 也可以使用系统级的翻页触摸板手势来切换标签页. 可以理解为用触摸板手势上下滑动来实现 ctrl + tabctrl + shift + tab. 不过灵敏度似乎设置得不太合理.

关闭标签的鼠标操作

既可以像 chrome 一样按鼠标中键来操作, 也可以启用双击关闭标签页的功能, 可以在没有鼠标只有触摸板的情况下用用.

当然了, 不管哪一种都没有 ctrl + w 或者 vim 类扩展的 x 方便.

缩略图

光标停留在某个标签上的时候, 可以显示该页面的缩略图. (可选功能)

隐藏标签页上的关闭按钮

对于那些无论如何都想要使用标签栏的人来说, 如果标签开得太多, 每个标签会变得很窄, 此时用光标去选择某个标签, 很容易点到关闭按钮, vivaldi 可以把这个关闭按钮隐藏, 避免误关.

单键快捷键

如果你没有像我一样使用 vim 类扩展的话, 还可以在 vivaldi 中启用单键快捷键.

大多数软件的快捷键一般都是 ctrl + xxx command + xxx 这种形式, 需要以修饰键作为前缀, 比如在 Mac 版 vivaldi 中, 打印的快捷键是 command+p, 可是, 如果浏览器并没有聚焦到某个某个输入框中, command 这个修饰键显得很多余, 可不可以只按一下 p 来完成打印任务呢?

当然可以! 在 vivaldi 中, 只要启用单键快捷键, 然后把 打印 命令绑定到 p 上, 就可以实现只按一个字母或数字键来调用 vivaldi 浏览器提供的命令.

把高频操作绑定到单键快捷键上, 可以缓解手部肌肉的压力, 极大提高效率.

Shortkeys 这样的扩展虽然可以实现非全局的单键快捷键, 但是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即使可以把命令绑定到单键上, 支持的命令还是太太太少了.

快捷键修改方便

firefox 和 chrome 修改快捷键不太方便, shortkeys 这种支持的命令很少的扩展也很鸡肋; 360 极速和百分浏览器等 chromium 套壳浏览器提供了方面的界面来修改快捷键, 但还是远不如 vivaldi, 主要体现在:

  1. vivaldi 有傻瓜式的设置界面来方便地设置快捷键
  2. 相比起其它自带命令比较少的浏览器, vivaldi 可以为超过 100 个自带命令绑定快捷键. 这 100 多个命令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 vivaldi 的「壳」, 所以 shortkeys 这种扩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 vivaldi 的效果.
  3. vivaldi 可以为一个命令绑定多个快捷键
  4. vivaldi 可以启用单键快捷键

空间导航与焦点循环

很久之前 firefox 就有 vim 类扩展, 使用户可以用类似 vim 的方式在浏览器中完成全部操作, 不仅比用光标点击轻松, 而且效率非常高. 现在我在 vivaldi 中用的是 surfingkeys.

但是这类扩展有个问题, 即使对非常熟悉 vim 的人来说, 使用这类浏览器扩展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 因为浏览器的命令和文本编辑器还是有很大不同, 这种门槛直接拦住了很大一部分用户.

而在 vivaldi 中, 即使你玩不转这类扩展, 也可以用稍微简陋一点的方式来做到全键盘操作.

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导航功能. chrome 中也可以通过按 tab 键在页面元素中循环, 但是这种循环是单向单步的, 并不怎么方便. vivaldi 进一步挖掘了这个功能, 启用空间导航之后, 使用 shift 加方向键就可以在页面元素中跳转.

这种方式的效率远远比不上 vim 类扩展, 但肯定是比把手离开键区去碰鼠标要高效的.

用扩展实现这样的效果在技术上讲没有难度, 但是暂时没发现有这类扩展, 毕竟真正的纯键盘党当肯定首选 vim 类扩展.

可以请求手机页面的侧边栏 web 面板

vivaldi 侧边栏的 web 面板也可以打开网页, 在这里打开的页面会默认请求手机版. 这里最适合用来打开 facebook 这样的网页, 比 opera 的内建面板要自由, 我以前还遇到过一个只注重手机用户的网站, 在电脑上打开的时候页面元素会显示不全, 此时, vivaldi 的这个功能就派上用场了.

firefox 有一个插件叫 Twitter as sidebar, 作用是在侧边栏中打开 Twitter, 而在 Vivaldi 中, 你可以在侧边栏面板中打开多个任意网页, 不止是 Twitter.

即使不需要手机 UA, 在需要一个方便呼出隐藏或者左右对照的侧边网页的时候, 这个 web 面板也相当方便, 比如说我会经常在侧边栏中打开我的 tiddlywiki:

鼠标手势 / 摇杆手势 / 触摸板手势

vivaldi 自带全局鼠标手势, 它的特殊亮点有两个, 一个是摇杆手势, 另一个是触摸板.

摇杆手势指的是, 在使用鼠标的时候, 不需要绘制图案, 只需要快速连续按下鼠标的左键和右键, 就可以触发「前进」功能, 「后退」则是先右后左. 虽然我不用鼠标, 但是这个摇杆手势的手感真的很棒.

触摸板也可以使用 Vivaldi 的全局手势, 按住 meta 键就可以使用自己定义的触摸板手势.

而手势类扩展是无法全局生效的.

方便地自定义字体

以前很多浏览器里想改个字体是很麻烦的, 直接上 vivaldi 的设置界面截图:

注重极致细节的阅读模式

vivaldi 可以为部分页面打开简约美观的阅读模式, 下面是豆瓣上的一篇文章打开 vivaldi 阅读模式前后的对比图:


只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有点平平无奇, 但是 vivaldi 提供了两个特别讲究的选项: 衬线字体和竖排文本.

关于衬线字体,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了解, 简单来说, 衬线就是笔画起始处有多余的修饰部分, 西文和中文都有无衬线字体和有衬线字体, 有衬线字体一般更适合用在正文中, 无衬线字体一般适合做标题. 它们的区别可以看下图:

在传统印刷中,衬线字体用于正文印刷, 因为衬线体在笔画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有笔锋,可以反映出笔画的走势及前后联系,使得前后文有更好的连续性,所以适合用在正文当中。

无衬线字体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没有衬线的装饰, 所以单个字符更突出, 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

即使是专门的阅读类产品, 绝大多数都没有考虑到衬线字体这个细节, 而 vivaldi 的阅读模式可以选择字体是否有衬线, 这个极致细节在我心中是极大加分的.

vivaldi 阅读模式的另一个极致细节就是竖排文字, 毕竟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文字是可以竖排的! 同样是上面那篇文章, 改成竖排模式看看效果:

没有标签栏与地址栏, 简洁到极致的 UI, 用 Black and Red ScrollBar 扩展美化过的滚动条, 再加上古典方式的竖排文字, 这颜值也太高惹.

扩展也可以实现阅读模式, 我觉得简悦-SimpRead 是做得比较好的, 这个扩展各种高级功能很丰富, 但是客观来说, 我觉得它还是一个按照互联网程序员的思维做出来的产品, 功能丰富不假, 但都是一些目前互联网产品共同追求的功能, 没有像 vivaldi 自带的阅读模式那样考虑到衬线字体以及竖向文字这种排版上的极致细节.

我在 vivaldi 中没有安装简悦这个扩展, 因为原生的阅读模式完全够用. 不过网页解析这件事毕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页面中有代码块, mathjax 数学公式等稍复杂的元素的话, 还是直接看原版网页吧.

小窗播放

现在 Vivaldi 自带了 pop out video (小窗播放, 画中画)功能, 很多套壳浏览器早就有了这个功能, Firefox 现在也有了.

而 Chrome 的小窗播放很麻烦, 而且不能直接置顶, 靠扩展实现这个功能是非全局的, 一旦切换到浏览器之外的其它应用就无法显示.

干净的隐私政策与加密同步

前面已经提过了, vivaldi 的隐私政策干净, 并且同步的数据都通过用户设置的口令进行本地加密再上传服务器, 用户甚至可以手动清空服务器端的用户数据, 数据隐私有保障

自带 markdown 笔记功能

vivaldi 的侧边栏自带简单的 markdown 笔记功能, 在网页中和快捷命令中也可以快速地把网页上的文字或者突然想到的灵感新建为笔记.

在全屏笔记模式下, 这个 markdown 笔记界面很像一个真正的笔记软件了, 而且在 markdown 之外还增加了富文本模式.


自带历史记录统计功能

我不怎么用到这个功能, 但对需要统计历史的人来说, 又少了一个需要折腾的扩展.

同步服务无需科学上网

虽然会花这么长时间看到这里的人肯定不至于被墙挡住, 但不用翻墙好歹算个小优势吧.

vivaldi 不会总是询问是否将自己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如果有一个浏览器, 只要它没有被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就会时不时的在启动时询问你, 建议你将它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你觉得烦不烦人?

而且这个启动询问无法彻底关掉, 你觉得这是不是流氓?

你猜猜, 是哪个国产套壳浏览器这么流氓?

是 chrome.

我现在已经不把 chrome 做为主力使用了, 为了给这篇文章截一些图, 在这几天又打开了 chrome, 我不知道这个提示的频率是怎么设定的, 反正在这短短几天里就出现了不下 10 次. 国产浏览器的流氓弹窗出现的次数都没你多.

正像前面提到的, 除了反复询问用户这种微不足道的事, google 还通过在 gmail youtube docs 等网页上做手脚来制裁打压其它浏览器, 以此来巩固 chrome 的份额. 不光是内核不同的 firefox, 即使是 chromium 内核的套壳浏览器也躲不掉这种冷箭.

vivaldi 和 firefox 都可以彻底关掉每次启动时的询问, 一些 chromium 内核的套壳浏览器也都提供了这个选项, 甚至连人家 360 极速浏览器都可以禁用每次启动时检查是否为默认浏览器, 我知道它是世界之窗团队做的, 但现在毕竟属于 360 公司啊.

而 chrome 却没有提供彻底关掉这个提示的选项, 如果没有把 chrome 设为默认浏览器, 它就隔三差五地在启动的时候提醒用户将自己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那些只用 chrome 没有同时测试多个浏览器的用户, 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 反正我觉得一个浏览器总是问这个挺烦人的, 这种行径不是在向国内流氓软件靠拢吗?

借用很多 chrome 用户爱说的一句话来反过来批评一下 chrome: 一个浏览器就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去做浏览器该做的事, 不要总是找存在感, 不要耍流氓.

杂谈

最后扯点闲话吧.

vivaldi 的理念

说到 vivaldi 的设计理念, 我觉得一是功能全面, 二是高度可定制性, 有点像 Emacs.

我没有对于「轻量级」的执念, 只要这些功能不污染 UI, 我会优先选择功能更全面的产品.

而且浏览器这个东西...真的轻不起来, 看看 modori 就知道.

性能玄学

有没有必要去过度追求更低内存和 CPU 占用以及更快的速度, 这里先不评价.

但我使用了很多浏览器之后的感受是, 57 版本之后的 firefox 也好, 所有基于 webkit 内核的浏览器也好, 所有 chromium 的套壳浏览器也好, 在资源占用上真的感受不出什么差距(主观上).

chrome 和 firefox 哪个资源占用更大一直有争议, 我感觉两边也就半斤八两吧.

有一些 chromium 内核的套壳浏览器, 比如百分浏览器, 号称在资源占用上做了一定优化. 第一次打开它时, 在裸奔状态下, 占用内存看上去是很低, 但是一旦开始正常使用, 内存依然飙升到 Chrome 的水平.

不管是老 edge 和 safari 这种功能简单的系统亲儿子, 还是 Midori 这种阉割到极致的浏览器, 只要页面开得多, 资源占用依然不小.

而且同一个浏览器在使用过程中, 资源占用的波动也是很大的, 所以两个浏览器之间其实不好做横向比较. 如果要比较两个浏览器, 我会比较很多方面, 但是资源占用情况我不会去纠结, 除非它高得特别离谱.

速度也是一样. brave 刚出来的时候号称比各路主流浏览器快 3 倍以上, 但是真正用过就知道是扯淡. 每个主流浏览器的速度究竟谁快谁慢, 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既不全面又不严谨的测评, 反正我是真的感受不出来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区别, 除了 IE ͡° ͜ʖ ͡°

vivaldi 适合什么人群

  1. 追求极致简洁的人
  2. 追求花里胡哨的人
  3. 喜欢折腾软件的人
  4. 讨厌折腾扩展的人
  5. 离不开高质量扩展的人
  6. 忍不了低质量扩展的人
  7. 喜欢 chrome 优点的人
  8. 讨厌 chrome 不足的人
  9. 重视数据隐私的人
  10. 看不惯互联网巨头垄断的人
  11. 标新立异(中性词)的人
  12. 追求极致使用体验的人

体验的对比

最后反向思考一个问题: 抛开曾经的辉煌与情怀, 对非开发者来说, 今天的 Chrome 比 Vivaldi 强在哪?

实际上 chrome 的优势在前面也说过了, 但细数一下, chrome 比起套壳浏览器的优势几乎全都是 google 的强势地位带来的, 而其它 chromium 套壳浏览器的优势则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功能.

以 google 如今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 使用 chrome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不会遇到莫名其妙的问题, 不过, 其他 chromium 套壳浏览器理论上也不应该遇到什么问题, 除了被 google 打压的时候.

在 vivaldi 没有因为名字不叫 chrome 而遇到不便的时候, 不谈玄学, 我觉得 vivaldi 的综合体验超过任何桌面浏览器.

(除了访问某些远古网站的时候)

参考

吐槽不断的 Chrome 和谷歌

编辑于 2022-08-19 00:25